原標題:運河不但興漕運和商業(yè)之利,更滋潤了德州城——新中國成立前的吃水記憶
20世紀30年代德州小西門外的送水工
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運河德州段
□本報特約撰稿人王德勝
大運河不僅帶來漕運和商業(yè)的繁榮,更滋養(yǎng)了德州城。在新中國成立前,德州人的吃水故事,便圍繞著這條河與城內的水井展開。
老德州人的“御河”情結
老德州人是喝御河水長大的,這里所說的御河,指的便是南運河。御河水甘甜可口,清末時期,德州有一種著名特產——喇嘛瓜,沿街叫賣的商販只要一吆喝“御河水的瓜”,這瓜的價格立馬就能貴上三分,足見御河水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優(yōu)質形象。除了御河水,城里還有幾口大井,雖說井水口感稍遜一籌,但對于那些舍不得花錢買御河水的貧苦百姓而言,能有井水喝也頗為知足。
小西門與水市街:因水而生的特殊區(qū)域
隋大業(yè)四年(608年),隋煬帝為貫通南北漕運、加強北方軍事防御而下令開鑿的永濟渠建成。永濟渠以洛陽為起點,北通涿郡(今北京西南),全長約1000公里,主要用于運輸糧草物資和軍隊,是隋唐大運河體系中連接黃河與北方的重要水道。隋煬帝常乘坐龍舟沿永濟渠出巡,從此,大運河德州段有了御河的稱謂。運河德州段(今稱南運河)是指從武城四女寺水利樞紐到德城區(qū)二屯鎮(zhèn)第三店的這一段,全長45公里。明洪武三十年(1397年),德州設衛(wèi)筑城,老德州人的生活,就此在這御河環(huán)繞的區(qū)域里展開。
德州城與眾多古城不同,它設有5個城門,其中多出來的一個小西門,也叫廣川門、水門。這是因人而設的特殊城門,目的是為了方便西門內明代德州衛(wèi)駐軍及其家屬取水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大將常遇春在德州設立守御千戶所,洪武九年(1376年),在守御千戶所的基礎上,正式設立德州衛(wèi)。永樂五年(1407年),為加強軍事防御,又增設了德州左衛(wèi)。當時,衛(wèi)署衙門位于城內西北角,也就是現(xiàn)今勝利花園小區(qū)附近。由于衛(wèi)官世襲,家屬隨行,這一帶滿是官府和高檔住宅區(qū),附近的兩條小路曾一度被稱為紗帽街和馬道街。官兵們收入高,想吃御河的甜水,卻受城墻所限,得繞道大西門取水。于是,官府在駐軍西側的城墻上開鑿了一個城門,俗稱水門,這個門相較于其他4個城門要小很多。
有了水門之后,打水的人和賣水的人日益增多,逐漸形成了街道,故而得名水市街。盡管水市街店鋪眾多,卻始終沒有賣水的固定店面,因為從事賣水行當?shù)亩际秦毧嗳思遥蛸u水利潤微薄,難以支撐起一個鋪面。水市街的店鋪大多是為周邊衙署和駐軍服務的餐館、雜貨鋪等,店面規(guī)模都不大。在1949年1月登記的商鋪中,稍大一些的僅有位于勝利街2號的公利貨棧,經(jīng)理是張漢宣,專營土產。因剛從運河打來的水較為渾濁,需要用白礬凈化,所以貨棧里最暢銷的商品便是白礬。
水市街的賣水人一般都前往橋口碼頭打水。除了這個取水點外,老德州還有徐家擺渡口、石家園運河西岸、豆腐巷運河井、石家園街北4個取水點。每天天剛蒙蒙亮,運河邊便是最為忙碌的時候。當時賣水的人,有的用木輪小推車,車子兩邊各放置一個大木桶裝水;也有用肩挑的,挑著圓形或者方形的木桶。1931年后,木輪水車逐漸被膠輪車所取代,還出現(xiàn)了驢車拉水的情況。
那時,每家每戶都備有一口特大水缸,缸裝滿水后,隨即放入一些碎白礬,接著用木棒沿著缸邊使勁朝一個方向攪拌幾分鐘,蓋上缸蓋,沉淀約半小時后,水就變得清澈,可以使用了。挑水成為家家戶戶的一件大事。當缸中的水不多時,就得去找挑水工送水來。當缸底部的泥沙積攢過多時,還得及時淘缸。這口缸可不一般,它堪稱居家過日子的晴雨表。從水缸的狀況,便能知曉誰家日子過得好不好,媳婦勤不勤快。水缸滿滿當當?shù)?,說明主人家勤快;舀一瓢水喝上一口,若是苦澀的,那便是井水,意味著這家人舍不得買水喝;要是甜絲絲的,那便是河水,說明這家人不差錢。
水市街雖因鄰近小西門與運河而交通便利,卻屢遭戰(zhàn)火侵襲。1937年9月30日,日軍出動8架次飛機,輪番轟炸小西門,水市街瞬間一片狼藉。10月3日,日軍分兵兩路,從城墻缺口和小西門沖入城內,水市街南頭的一個防空洞內,30多名躲避其中的群眾慘遭機槍射殺。1946年6月10日晚,解放德州之戰(zhàn)總攻打響,冀南軍區(qū)獨立二團向小西門發(fā)起進攻,小西門外的兩個碉堡阻擋了部隊的前進,戰(zhàn)士們用八二迫擊炮平射,將碉堡炸上了天。三營的戰(zhàn)士們搭起云梯,率先登上城墻,敵人沿水市街向北逃竄。在水市街西北角的碉堡處,潰逃的敵人聚集起來,發(fā)起了四次反撲,但均被擊退。黎明時分,水市街終于回到了人民的懷抱。新中國成立后,水市街改名為勝利街,它北起共青團路,南至天衢路,全長720米,寬約5米。至20世紀80年代,此處仍為人口稠密區(qū),登記住戶達425戶。
五眼淺水井:貧苦百姓的水源
購買御河水的大多是殷實人家、飯店商鋪,普通的貧苦百姓舍不得花錢,只能就近飲用淺水井的水。當時德州城較大的淺水井有五眼,分別是金雞亭吊橋井、馬家大井、三山夾一井、恩泉井和盧家井。
金雞亭吊橋井,位于南門外東側,是附近居民的主要水源。為保護該井,1959年于井上建百鴿亭,后更名為龍鳳亭。井在亭子中央,正對著亭子內頂繪制的龍鳳圖案。井水倒映著龍鳳,水一晃動,龍鳳仿佛活了一般。
馬家大井,位于旭升街附近馬姓大戶人家的花園內。井深10余米,水深3米左右,井口用木框隔成4個小井口,兩邊各有兩塊供人休息的條石,附近街道曾一度因這口井而得名大井街。1946年德州解放后,大井街和扛夫廠街合并為旭升街。1956年,馬家大井因舊城改造被填平。
三山夾一井,位于原南門東胡同,也就是如今德城區(qū)政府辦公樓附近。它因夾在兩戶人家的3個房山之間而得名。井的東、西兩側是兩戶人家的南房房山,井的北面是一戶人家的東房房山,木制井臺約0.75米見方,井深約10米,井臺與3個房山的間距在1.5米左右。井的南面為通道,通道前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小街巷,街巷南面便是古城墻。新中國成立前后,附近的居民大多飲用這里的水。1958年,因修建原德州(今德城區(qū))市委、市政府大樓,三山夾一井被填平。
恩泉井,位于今華聯(lián)商廈附近。據(jù)傳乾隆帝南巡時,隨行人員眾多,沿途井水多被汲盡。唯獨這口井,水源極為旺盛,汲之不竭,為此,乾隆帝御賜其為恩泉井。清末,隨著恩泉行宮的消失,恩泉井也銷聲匿跡了。
盧家井,位于石蘆街,是明嘉靖七年進士盧宗哲所修建。他因不滿奸相嚴嵩的所作所為,主動辭官回到老家,修建了府邸,并在府前開鑿了一眼水井。這口井深10米,寬1.2米,水深2.5米,面向周邊住戶開放。1985年因城市擴建,盧家井遭填埋。
此外,還有一些較小的井,如地安街的倉敖井、勤奮街的東門甕城井、德中街井、呂家街井、南關街井等。
與水相關的民俗:打滿缸與取財水
老德州的講究頗多,其中很多都與吃水相關。
打滿缸。年三十下午,各家的男子都要挑著水桶,前往井邊或者運河邊挑水,將家中的水缸以及其他盛水器具都裝滿水,稱作“添財”。舊俗以水喻財,缸滿則象征財源充盈,以此期盼來年生活富裕。又因為從除夕晚上接神后到正月初二送神前,民間風俗規(guī)定不準添水,所以,年三十下午必須把缸打滿水,以滿足過年期間的用水需求。
取財水。舊時各家皆備水缸,送水車裝載八桶,桶內裝滿水,送水工用小水桶提水倒入住家的水缸,直至把水缸注滿。自古以來,中國人就認為財與水緊密相連,取財水的習俗便源于這種認知。每到大年初二這天,人們早早起床,前往井邊挑取第一桶水,大家深信這天的第一桶水象征著一年的財運亨通。這一天,送水工也格外忙碌,給人們送水時會說:“發(fā)財了,財水來了。”主人家聽到這樣的話語也會十分高興,待送完水后,會多給送水工錢。自家打水的人會在井臺邊放一掛鞭炮,以此祝賀新年取得第一桶“財”。后來,隨著城市自來水的逐漸普及,挑水和送水的現(xiàn)象漸漸消失了。
時過境遷,如今人們都用上了自來水,省去了挑水的辛苦。回顧取財水這個習俗,從中能夠深切感受到勤勞樸實的德州人對生活樂觀積極的態(tài)度,以及對新年的美好祝愿與期盼。
甜水茶俗:運河帶來的文化交融
史料顯示,茶原產南方,北方初不識其用。唐代中葉,飲茶之風逐漸在全國盛行。明清時代,皇室大力提倡飲茶,民間品茶習俗也蔚然成風。
德州茶市的形成以及茶俗的發(fā)展,首先得益于漕運和商業(yè)的繁榮。明永樂十三年(1415年),朝廷允許運河漕船附帶運載少量土特產,南方的茶葉、瓷器、海貨、蔗糖等源源不斷地涌入德州,交易十分紅火。德州的北廠街、橋口街是當時重要的客貨碼頭和交易場所,許多漕船、商船在此停泊,茶商、商販們紛紛在運河邊開設店鋪。在農村,每逢趕集,集市中心都會擺有茶攤,一人或者幾人圍坐一壺茶,有的洽談生意,有的是親朋好友坐在一起談天說地,還有郎中行醫(yī)看病也會選擇在茶攤。在主要路口擺設的茶攤上,還備有大碗茶,供過往行人解渴歇腳,有時旁邊還會設有小吃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