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蘭周,1966年6月生人,禹城市辛店鎮(zhèn)姜牌寨村人。30年來,他細心照料其叔叔抗美援朝老兵李德圣,做飯、洗衣、照料各種瑣事他一人親力親為,妻子2020年去世后,他一個人撐起了一個家。
一聲“叔叔”,扛起30年承諾
禹城市辛店鎮(zhèn)姜牌寨村的晨光里,總有一個身影格外忙碌。1966年出生的李蘭周系著圍裙穿梭在廚房,鍋里蒸騰的熱氣模糊了他鬢角的白發(fā)——這是他照料叔叔李德圣的第30個年頭。
李德圣的名字,在村里總與“英雄”二字相連。這位1930年出生的老人,曾在朝鮮戰(zhàn)場上用青春熱血踐行著保家衛(wèi)國的誓言。30多年前,看著叔叔佝僂著背艱難生火做飯的模樣,李蘭周沒多想,只說了句“叔,搬我家去住”,這句承諾,一守便是30年。
那時的李蘭周,日子本就不寬裕。他與妻子育有三個兒女,一家五口的生計全靠田間勞作。可他總說:“叔叔為國家拼過命,現(xiàn)在他難了,咱不能不管?!?/p>
風(fēng)雨來襲,他成了家里的“頂梁柱”
生活的考驗從未缺席。2020年,妻子的突然離世像一塊巨石砸在這個家。李蘭周一夜之間成了“單親爸爸”,既要撫養(yǎng)尚未成年的小兒子,還要照料年近九旬的叔叔。有人勸他:“實在難就找村里幫忙,別硬扛?!彼麉s搖搖頭:“家事兒,自己扛得住。”
每天清晨五點,李蘭周準(zhǔn)會準(zhǔn)時起床。先給叔叔倒杯溫水,再琢磨著做些軟嫩好消化的早餐。飯后幫老人擦臉、按摩,聽他講抗美援朝時的故事:“那會兒在坑道里,凍得直哆嗦也得握緊槍,就想著早點把敵人打跑,回家吃口熱乎飯?!边@些重復(fù)了無數(shù)遍的往事,李蘭周總聽得格外認真,“叔說的不是故事,是歷史。”
洗衣、掃屋、幫老人擦拭身體……瑣碎的照料里,藏著他對“家人”二字最樸素的理解。
為了守護,他成了“半個護理員”
2024年的那個雨天,成了李蘭周心頭的一道坎。李德圣出門時沒看清路,摔折了腿。李蘭周背著老人往醫(yī)院跑,泥濘的路讓他幾次險些滑倒,卻始終把老人護得穩(wěn)穩(wěn)的。
住院的10多天里,他幾乎寸步不離。老人行動不便,他端屎端尿、擦身喂飯;夜里怕老人翻身壓到傷口,他就支個小床守在床邊,稍有動靜便立刻起身查看。醫(yī)生說需要做股骨頭置換手術(shù),他攥著同意書的手在抖,卻斬釘截鐵地說:“只要能讓俺叔少受罪,多少錢都治?!?/p>
為了術(shù)后更好地照料,李蘭周跟著護士學(xué)測血壓、換藥,把注意事項記在煙盒背面反復(fù)看。鄰居打趣他:“蘭周現(xiàn)在比村醫(yī)還專業(yè)。”他嘿嘿一笑:“能讓俺叔少跑幾趟醫(yī)院,值?!?/p>
為了守著叔叔,他推掉了外地工廠的招工機會,放棄了能多掙錢的零活。“錢可以慢慢掙,叔就一個?!边@句樸實的話,成了他對抗生活重壓的底氣。
歲月為證,平凡里的人性光輝
如今的李德圣已95歲高齡,坐在院子里曬太陽時,總愛拉著路過的村民念叨:“沒有蘭周,我這把老骨頭早沒了。”陽光透過樹葉灑在老人臉上,笑容里滿是安寧。
在姜牌寨村,李蘭周的名字成了“靠譜”的代名詞。村里人說,他照顧叔叔比親兒子還盡心:冬天睡前必焐熱被窩,夏天整夜扇扇子驅(qū)蚊,老人隨口說想吃啥,第二天準(zhǔn)能端上桌。
30年光陰,李蘭周把青春熬成了白發(fā),卻讓“孝”與“義”在煙火日常里愈發(fā)厚重。他用一雙布滿老繭的手,一邊托舉著家庭的責(zé)任,一邊守護著英雄的晚年。這份平凡中的堅守,恰似村口的老槐樹,沉默不語,卻為歲月遮風(fēng)擋雨,也為人心點亮了一盞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