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張立新傳承創(chuàng)新非遺麥秸畫——“點草成金”繪就逆襲人生
專注麥秸畫制作
作品《牧童拾趣》
□本報記者馬樂 董天力 本報通訊員崔凌 張繼偉
4月1日,在齊河縣華店鎮(zhèn)前營村的一戶庭院中,張立新正專心制作一幅麥秸畫。巧手之下,經過定型拋光的麥秸,被剪裁成片片花瓣形狀,再經過精心拼貼,一朵栩栩如生的花朵呈現(xiàn)于眼前。
年輕時遭遇意外痛失右腿,張立新身殘志堅,寄情于麥秸畫制作,將田間秸稈變廢為寶。他近日獲評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,創(chuàng)作的麥秸畫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?!芭c其說我傳承了麥秸畫,不如說這門技藝成就了我,它為我打開一個新天地?!睆埩⑿抡f。
遭遇不幸 意外找到心靈寄托
張立新1976年出生,性情敦厚淳樸。長大后,村里長輩干建筑,他跟著做學徒,從來不叫苦叫累?!八斆骱米聊?,砌墻抹縫一學就會,做得比一些老師傅都好?!贝迕窭盥?lián)勇回憶。
1997年,張立新用辛苦積攢下的錢買了一輛拖拉機,不但能輔助干農活,還能拉砂石料多賺些錢。2001年的一天,他和弟弟結伴去濟南東郊拉砂石料,晚上回來的時候又困又累打起了瞌睡,不小心從拖拉機上掉了下去。等再醒過來時,人已經躺在了醫(yī)院的病床上,雖保住了性命卻永遠失去了右腿。為了救他,家里拿出全部積蓄,村民也紛紛慷慨解囊,為他送去2萬余元。
“發(fā)生意外時我才24歲,不知道以后怎么辦,很長時間是在迷茫和害怕中度過的?!睆埩⑿抡f。出院以后,一向要強的他看到年邁的父母日夜操勞,著急又無助。后來,他的目光落在了門外堆放的麥秸上,想到爺爺曾經做過麥秸畫?!褒R河是傳統(tǒng)農業(yè)大縣,麥秸取之不盡,要不我也做麥秸畫吧?!彼话l(fā)奇想。
千里拜師 制作技藝日益精進
麥秸畫與剪紙、布貼、雕刻一樣,具有“材美工巧”的藝術特點,要經過選料、制圖等幾十道程序。
張立新通過網絡搜索相關信息,制作前要畫出想要的圖案,將麥秸裁剪成相應的輪廓,用電烙鐵將粘貼好的麥秸精細加工,繪畫、剪紙、烙畫技巧缺一不可。他專門報了繪畫班,成了班里年齡最大的學生。
“最初我把制作麥秸畫當作心靈寄托,慢慢地就‘陷’了進去,一做就是十多年。”張立新介紹,2018年,他只身前往河南省平頂山市,跟隨手藝人齊勝廣學習。齊勝廣也是一名殘疾人,他免費傳授技術,還包吃住。張立新如饑似渴地學習,在畫面構圖、層次布局等方面有了顯著提升。學習過程中,最難的是用剪刀裁剪。處理后的麥秸像紙一樣薄,需要用剪刀將其剪成花瓣、羽毛的形狀。經常一練就是一整天,直到達到老師的要求為止。跟他一起學習的還有十余名殘疾人,大家吃住在一起,相互鼓勵,建立了深厚的情誼。
致力傳承 幫助更多殘疾人掌握一技之長
2019年,張立新學成歸來,沉下心進行新一輪的創(chuàng)作。寒來暑往,他將家族傳承與自己所學融合,琢磨出一套成熟的工藝流程,作品越做越精致、越做越得心應手,題材不僅有花蟲鳥獸,還加入了家鄉(xiāng)景致,皆古樸自然、栩栩如生。
制作一幅復雜的麥秸畫大約需要一個月,對創(chuàng)作者的耐心、審美和毅力都是一種考驗。他至今對賣出的第一幅作品印象深刻。那幅作品名為《梅花香自苦寒來》,雖然尺寸不大,但投入了很多精力,有時一做就是一整晚,抬頭時天已經蒙蒙亮,像是在通過作品訴說自己的故事。買家一看就格外喜歡,當即付款?!案杏X自己被認可了,成就感滿滿?!彼f。
經過縣鄉(xiāng)村層層挖掘、推介,張立新在當?shù)貪u漸有了名氣。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麥秸畫,他在短視頻平臺發(fā)布相關視頻并堅持直播:“不少網友會在直播間看我創(chuàng)作,我通過網絡接到不少訂單?!?/p>
張立新希望免費幫助更多殘疾人學習一技之長,增強就業(yè)創(chuàng)業(yè)能力,也通過他們的智慧和雙手讓麥秸畫綻放時代光彩,在弘揚非遺文化的同時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。